语言是不断变化的,去古愈远,语义变化愈大。因晋人文集散佚,清代严可均辑录《全晋文》多从《太平御览》等类书和《淳化阁帖》等刻帖中而来。就所收晋人书札而言,书帖用语有别于当时的散文创作,语义晦涩。钱钟书先生在批阅王羲之《杂帖》时说:“按六朝法帖,有煞费解处。此等太半为今日所谓‘便条’、‘字条’,当时受者必到眼即了,后世读之,却常苦思而尚未通。”(钱钟书:《管锥编》)然而,有些不可解的原因,是我们用今义诠释古代词语所致。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就存在如此误读。
《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兰亭序》的一件书法墨宝,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帖以“羲之顿首”4字行草书开始,用楷书“山阴张侯”4字结尾,共4行28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乾隆皇帝对之爱不释手,赞其“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天下无双,古今鲜对”,与王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