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然周刊》1945年10月的某一期中,刊发了一篇题为《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在遵义之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活动的中心。在那里,不仅有世界第一流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教授,有第一流的数学家陈建功、苏步青教授,还有世界第一流的原子能物理学家卢鹤绂、王淦昌教授。他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这篇文章的作者李约瑟,时任英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他先后两次到过西迁至湄潭的浙江大学,给予这所大学极高评价,也使湄潭为世人所知。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湄潭这座西南小城与浙大结下了不解之缘,也因此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
这是有关一所大学的故事,展开在长达七年的时光中。
淡淡的雾气笼罩着清晨的湄潭县城。沿着一条名为浙大东路的大街前行不远,就进入了一个不大的广场,入口处的标牌上写着“浙大西迁文化广场”,一些老人在晨练。在这座遥远的西南小城,这样的地名显然就是一个故事的引子。自西向东穿过广场,我在尽头的湄潭文庙前停住脚步。对我来说,这个故事起始于这一座文庙。
从广场地面走上十多级陡峭的台阶,来到文庙的正门大成门。文庙是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古建筑,坐东朝西,典雅庄重,颇有气势。门口右侧悬挂着黑色的匾牌,镌刻着一行金色的大字“浙江大学西迁历史陈列馆”,为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手书。
抗战烽火中,从1940年到1946年,浙江大学曾经西迁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办学,度过了七载春秋。此处便是当时的浙江大学办公室和图书馆的旧址。
迈过大成门的台阶,进入一个正方形的天井。地面用大块方石板砌成,被岁月风雨侵蚀,已经是黯淡斑驳。周边摆满了各种盆栽,郁郁葱葱。从这里,可以望见建筑的整体格局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