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机遇与新可能:数字人文视野下的历史学
【光明青年论坛】
编者按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人文学科的研究范式、教学手段与成果呈现方式。数字人文就是数字技术和人文学科互动下诞生的新兴学术领域,在文献数字化基础上,以文本挖掘、量化统计、地理信息系统、社会网络分析、可视化等为代表的数字人文方法给历史学带来了很大变化,也逐渐成为我国史学界的关注热点。尽管认识尚有差异,但数字时代已然来临,人文学科面临着如何数字化的问题。本刊组织几位作为数字人文引入历史学科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的青年学者,围绕数字人文与历史学发展这一主题进行研讨,从理念到方法再到实践,回顾数字人文引入历史学的历程和得失,展望未来的新可能,以期对深化相关研究与探讨有所助益。
与谈人
彭凯翔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潘 威 云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赵思渊 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主持人
申 斌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
技术与思维:数字人文与史学的不期而遇
主持人:数字人文从本质上说究竟是一种技术工具,还是一种思维方式呢?如果是前者,那么我们应该坚持学科本位,用数字人文技术来解决自身问题。但如果数字人文是一种因应于数字化时代的思维方式,那么它将会给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带来哪些深刻影响呢?
潘威:在我看来,数字人文集中体现了计算机科学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对数字人文较为主流的定义为:以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化工具为主要手段,通过数字化、可视化、量化等处理方法,对人文社科问题进行研究的方向或者领域。
数字人文作为新兴交叉领域,不同学科、不同领域、抱有各自具体目的的学者进入这一领域后,产生不同的看法很正常。数字人文的本质应当是更偏向一种思维方式,因为技术体系不能脱离具体的研究问题而存在,至于它是否会颠覆性重构传统人文学科,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否”。作为学术研究而言,传承与变革往往同时存在于我们的工作之中。数字人文如果仅仅是用另一种表达方式重复已有的认识,那注定发展空间有限。但如果说一定会颠覆传统研究,也不可能。比如,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方面,“黄河八百年安流期”“唐代气候特征”“明清小冰期与中国历史走向”等,都是长期被关注的重大课题,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数字人文如果能推动这些传统问题的解决,其生命力才能更为持久。
彭凯翔:数字人文首先是一种技术工具,但它的确会影响看问题的方式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