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最难被改编的经典作品首演,郭麒麟首演话剧,专访导演方旭揭秘有趣表演
成年人咋演婴儿?话剧《牛天赐》妙用偶
话剧《牛天赐》剧照。张睿 摄
话剧《牛天赐》剧照。 张睿 摄
为纪念老舍先生诞辰120周年,由方旭、陈庆、崔磊编剧,方旭导演,相声演员郭麒麟与其搭档阎鹤祥跨界领衔主演,改编自老舍先生长篇小说《牛天赐传》的话剧《牛天赐》将于12月25日至29日,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
从2011年,自编自导自演了独角戏《我这一辈子》开始,导演方旭接连改编了老舍系列作品,话剧《牛天赐》是方旭八年内改编的第六部老舍作品,同时,也是小说《牛天赐传》首次被改编并搬上话剧舞台。《牛天赐》此次由在热播剧《庆余年》中表现抢眼的“范思辙”郭麒麟和阎鹤祥领衔主演,何靖、赵震、刘欣然、秦枫等17位演员挑战68个角色,组成了自有“全男班”以来演员最多的演出阵容。二位主演首次登上话剧舞台,且郭麒麟出演“牛天赐”一角,接受一个“横跨0-19岁”的高难度角色,此次舞台改编颇有挑战。为实现高难度改编,方旭首次尝试将“人-偶结合”的表演方式融入到演员表演和舞台视觉中,构建出外在形象与内心感受的双重表演空间,为“婴儿”的呈现提供了有趣的舞台表现方式,也为“偶”在戏剧舞台上的应用探索了新的可能性。新京报专访导演方旭,揭秘人偶在表演中的运用以及两位主演此次跨界表演的训练幕后。
难点
从婴儿演到成年是挑战
1934年,老舍先生在山东济南执教的间隙写下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以全知视角叙述,细腻而生动地讲述了牛天赐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经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也成为二度改编过程中的最大难点,因此,《牛天赐传》也被认为是老舍先生最难改编的作品之一。
方旭坦言最初决定改编小说《牛天赐传》,其实自己并没有像改编之前五部作品那样坚决:“《牛天赐传》这部作品从阅读上其实比老舍先生的任何作品都好读,从幽默的文风上看,是非常典型的老舍作品。可以说,在我改编的所有老舍小说里,《牛天赐传》是最好跟观众聊天的作品,因为成长的故事关系到每一个人。舒济老师曾说过,将《牛天赐传》搬上舞台的难度太大,对于如何把一个孩子,从婴儿到成年的成长经历在舞台上展现出来,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非常有挑战性。”
当方旭复读原著,读到中后部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这部作品不能用写实的方式去演绎,如果像影视的手段一样来展现这部作品,并不是他想达到的效果。于是方旭本能地想到了用“偶”,但是该怎么用好这个偶,最初并没想好:“若弄成一个偶剧,首先它展现的空间就有问题,因为偶剧表演空间不会太大。在大剧场里搞偶剧,观众或许就看一小人在舞台上乱蹦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