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头条  
丝绸之路的前身:彩陶之路与早期中西文化交流
2019-10-22 13:49:27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韩建业/文博研习社

  “彩陶之路”是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拓展传播之路,也包括顺此通道西方文化的反向渗透。“彩陶之路”从公元前4千纪一直延续至前1千纪,其中又以大约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300年四波彩陶文化的西渐最为明显。具体路线虽有许多,但大致可概括为以青藏高原为界的北道和南道。“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前身,对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

  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

  “彩陶之路”最早是1960年由李济提出,用来概括安特生“仰韶文化西来说”或者“彩陶文化西来说”。实际李济一直怀疑这样一条从西而东的“彩陶之路”的存在。裴文中早在1942年就指出新疆彩陶较黄河流域彩陶晚,同样怀疑“彩陶文化西来说”,但却提出存在史前时期“丝绸之路”的观点。1965年,苏秉琦指出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彩陶文化在甘肃境内的移动方向是自东向西而非相反。1978年,严文明理清了甘肃彩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流变,清楚地展现了彩陶文化自东向西渐次拓展的生动图景,澄清了仰韶文化西来说的谬误。1982年,陈戈指出新疆彩陶东多西少、东早西晚的现象,显见彩陶流播主导方向是“西去”而非“西来”。近些年“彩陶之路”一词已变为早期中国文化向西拓展之路。

  本文所谓“早期中西文化交流”,指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或者“早期中国文化圈”与西方文化的交流,时间上限大致在6000BC“早期中国文化圈”雏形形成以后,下限止于公元前后丝绸之路的正式开启。高峻的青藏高原使得早期的中西交流绕道南北,其南为南道,其北则为北道,当然这个广义的南道和北道本身又分许多支线(图一)。本文拟对中国彩陶以陕甘地区为根基自东向西的拓展传播路线做进一步梳理,兼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问题。

  图一  “彩陶之路”示意图

  一、彩陶文化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远距离迁徙奠定了现代人类及其文化分布的基本格局。新石器时代大范围的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继续存在,而以彩陶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文化自东向西的拓展渗透,以及西方文化顺此通道的反向流播,成为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陕甘地区最早的彩陶文化是分布于渭河和汉水上游的白家文化,年代大致在5800~5000BC之间,西缘达甘肃中部;其部分陶器饰有简单的红彩,是中国最早的彩陶文化之一,也是陕甘地区最早的以农业为主体的文化。继之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零口类型和半坡类型早期,年代约在5000~4200BC之间,流行直线几何纹和鱼纹黑彩,分布范围局限在陕西,西缘向东略有退缩。至约4200BC进入仰韶文化半坡类型晚期,即所谓史家类型阶段,彩陶出现圆点勾叶三角纹、豆荚纹等新元素,其西缘又西进至甘肃中南部,西南部已至甘陕川交界的陇南一带,西北可能已延伸至河西走廊东缘。约4000BC进入仰韶文化泉护类型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其西缘仍主要局限在甘肃中南部。

  二、彩陶文化第一波西向扩展

  以彩陶为代表的农业文化的第一波西向扩展,始于约3500BC稍前的仰韶文化泉护类型晚期,盛于约3500BC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形成以后,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南北分道扬镳的趋势。

  图二  彩陶第一波西向扩展 1、3、4。胡李家(H14∶2、T1②∶1、采∶4)     2。阳洼坡 5。波西(G1∶4)

  北道:泉护类型晚期和石岭下类型遗存西北向抵青海东部的民和、互助、循化,以及甘肃古浪一带,以民和胡李家遗存、阳洼坡遗存为代表。彩陶除占据主体的黑彩外还出现个别红或赭彩,有的施红色或橙黄色陶衣;图案除弧边三角、圆点勾叶、弧线外,还多见网格纹和成组线条,以带锯齿或不带锯齿的大“X”形图案颇具特色;基本题材、构图方式与前虽未大变,但趋于繁复细致,同石岭下类型已很接近(图二,1~4)。

  南道:泉护类型晚期和石岭下类型遗存西南向到达白龙江和岷江上游地区,见于四川西北部茂县波西、营盘山和汶川姜维城等遗址。彩陶主要为弧线三角纹、平行线纹等黑彩(图二,5)。

  无论是北道还是南道,这时的彩陶风格都已经与关中出现一定差异,其繁缛趋势和关中东部的简化衰落形成鲜明对照。原因大致有三,一是此时中原核心区(晋南豫西)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正趋于没落,已经难以向周围施加强力影响,仰韶文化的统一性大为削弱;二是青海、四川与中原相距遥远,难以保持持续性交流;三是当地可能存在从事狩猎、采集经济的“中石器时代”文化,这些土著文化因素会部分融合于彩陶文化中,促使其发生变异。

  三、彩陶文化第二波西向扩展

  以彩陶为代表的农业文化的第二波西向扩展,开始于约3000BC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形成以后。大体仍分南北道,其中南道又可分两条支线。

  图三  彩陶第二波西向扩展 1、2。 塔儿湾( F10∶22、F102∶1)  3~8。宗日( M295∶1、M198∶15、M198∶10、M157∶1、M192∶2、M159∶12) 9~12。营盘山( H12∶5、H8∶2、H8∶4、H8∶1)

  北道: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从甘肃中部向青海东北部和河西走廊长距离扩展,见于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和甘肃武威塔儿湾、酒泉照壁滩等遗址。彩陶基本都是黑彩,内外兼施、构图复杂、线条流畅,流行成组弧线或直线、同心圆圈纹、波纹、涡纹、网纹等图案,还发现多人舞蹈纹彩陶(图三,1、2)。2500BC以后,在这些地区出现以乐都柳湾“半山类型墓葬”、永昌鸳鸯池早期墓地等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存。这些马家窑文化遗存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