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头条  
设计周加持 北京胡同加速活化
2019-10-08 21:17:02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来源: 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刘禹杰 

  消失的胡同

  一提到北京,“胡同”便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这些带有标志性的地段为北京城留下了太多记忆,每一条胡同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胡同掠影(图源网络)

  正是因为悠久的历史,胡同的存在也默默诉说着过去真实的故事:

  仅在上世纪40年代,北京的胡同就达到了3200多条,最多曾有6000余条。当然,随着时间流逝,一些胡同也慢慢消失了,胡同里的人也走了。据统计,1990年,北京剩下了2200条胡同,自那时起至今又消失了上千条,专家表示:“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50多条的速度消失,相当于每周就有一条胡同消失。”

  胡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它们拥挤、低效率的居住模式已经不被北京这座迅速发展的城市所容纳,大家都爱住高层楼房,不仅方便干净,还很“洋气”,这些破旧的部分街巷成为了城市更新中的一部分牺牲品。

  后来,为了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人们开始重视这些胡同,并进行了一系列的保护规划。

  单纯的保护原样并不可取,胡同里许多居民的生活条件都亟待改善,如何在保护原有胡同特色的前提下将胡同“活化”成为了近年的热点议题,政府、学校、企业、机构正在积极投身此类活动,致力于让胡同成为城市美好生活的一部分,将老胡同融入当代生活。

  今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东城分会场朝阳门站提出了“可持续社区”,这个关于胡同保护也是关于公共艺术的话题,近来成为热门话题,这也成为近五年来北京设计周的重要课题之一。2019年北京设计周,这是胡同里看“北京设计周”的第五个年头,我们通过四个典型范例观察到:在这五年里,胡同居民文化生活升级带来的效应正在被更多的人们所接收。

  27院儿:谁说大妈大爷不够潮?

  27院儿,在东城区内务部街27号,如今文艺气味儿很浓,也算得上是网红打卡地,但这不仅仅针对年轻人,而更多的是中老年人。在这里,“青年”和“老年”只不过是个名词,不管你岁数多大,都可以接上当代生活的轨道,释放自己的激情活力。

  北京ONE艺术创意团队自2016年开始成为这里的运营者,发挥年轻海归团队的动能,他们希望将艺术社区的概念引入公共文化空间。

  此外,北京ONE团队还在去年发起了“艺术共创”计划,以艺术为驱动力,自下而上地发现社会议题,并提出具有社会创新意义的解决方案。其中,“老好使shop”就探讨了一个老年人为主的社区营造议题。

  “老好使 shop”部分推荐单品

  “老好使 shop”里,货架上摆满“便宜好使”的生活货品,价格实惠,种类丰富。有的货架上的物品是经调研排名后的“老人最爱吃小零食”,还有一些货架上摆放着与老人们生活本质息息相关的物品:常给孙子孙女买的文具、骑自行车用的把套、手边离不开的药盒或保温壶。

  在“老好使shop”你还可以看见:假发、各种帽子、大码内衣、专属潮流杂志等,秉承“人人OK 我最OK”的口号,老年人不再被视为社会的剩余部分,在他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宝藏值得挖掘。

  “老好使”zine

  “老好使”的创作者,艺术小组“吃的Really Want”深入胡同社区内部,去爷爷奶奶家串们,和他们一起去郊区赶集,吃他们推荐的零食…最终用艺术的方式将一些被人忽视的细节提出来,将老人们的“有趣灵魂”呈现在“老好使”中。还有缝兜买糖、土法冲咖啡、家庭电影游园会等一系列活动,年轻人和老年人在这里“通电”了。

  翻看“老好使”zine,今天又是哪位老朋友登上头条?最近胡同又发生哪些新鲜事儿?

  你也可以穿上美美的衣服,来和胡同里的阿姨们在派对上跳舞。

  “北平派对”活动现场

  和胡同里的人们一起排练戏剧,泡茶、聊天、煮咖啡,织毛线。

  看胡同里大爷大妈的生活日常VLOG,感受最真实的小生活。

  还可以,撸胡同里的猫。

  这样的活动吸引了胡同中常驻的人们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