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实习生 齐元皎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全国“艺术史:边界与路径”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数十位学者,探讨如何突破艺术史边界、开创包容多元的艺术史学的研究方法与学科构建等问题。
上海大学教授林少雄的发言题目是《上手与把玩:中国艺术鉴赏与接受的独特方式》。他独创性地提出了中国艺术中的“触觉”特质,认为“触觉参与”的属性,造就了中国艺术史的独特品格。
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杨道圣在其《艺术观念的社会史》发言中,提到艺术史的两种研究方式——学院派与“古墓派”,“艺术史应该从社会学、人类学,而不仅仅是艺术学的角度来认识。从艺术功能的角度来研究艺术史,可能会成为一个创新点”。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教授施旭升认为,作为源自西方的舶来品,艺术史的学科建设与研究,直至今天也依然遵循西方的范式——以美术史为中心展开,格局偏狭偏小,缺乏大艺术的视野。
“艺术史的构建,需建立起跨文化、跨门类的学术视野。艺术可以是风格史、形式史,也可以是文化史、心灵史、精神史、观念史。艺术史研究需要不断打破边界,不断开辟新的路径,建构起一种真正跨越东西方文化、兼容各个艺术门类的‘大艺术史’。”施旭升说。
中国传媒大学党委副书记姜绪范指出,自2011年艺术学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以来,中国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实现了阶段性的发展,艺术史是其中一个重要领域,其学科建设和课程教学面临着一系列重要问题和重大现象,需要增进该学科内部及跨学科的交流。
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主办。
(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