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扫地声划过1941年冬天的上海街道,三个面色紧张的年轻人从通宵影院出来匆忙赶去接头,不料陷入日本人的包围圈,军统特务肖正国身亡。镜头一转,三个上海小混混在舞厅谋划搞事情,其中,相貌酷似肖正国又脑子灵光的陈山被日本特工荒木惟盯上……围绕着追杀、打斗、酷刑、诱惑、偷梁换柱、斗智斗勇,一场关于信仰和正义的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几起几浮,谍战剧重新圈粉观众不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眼下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谍战深海之惊蛰》却打破人设桎梏、创新叙述语言,让沉寂数年之后再度回归荧屏的谍战剧,又一次完成了令人眼前一亮的华丽转身。
《谍战深海之惊蛰》讲述的是一个成长与蜕变的故事:1941年上海沦陷时期,街头小混混陈山偶然被迫卷入血雨腥风的谍战漩涡,冒名顶替肖正国前往重庆潜伏到军统内部,窃取重要情报。然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陈山并不想背叛自己的国家,在中共地下党的影响下,在一次次与敌人的斗智斗勇中,他毅然站到了抗日的阵营。
风云诡谲的时代背景,惊心动魄的情报争夺,挑战智商的反转悬念,拷问信仰的乱世爱情,各种极具冲突的戏剧元素在谍战剧中融合、碰撞,不断刺激着观众观感,也刷新着电视台的收视率。从《潜伏》到《黎明之前》,从《悬崖》到《伪装者》,从《解密》到《剃刀边缘》,近十年来,荧屏持续的“谍战热”导致了谍战剧市场的泛滥,题材内容同质化严重。“喋喋不休”的谍战剧如何突破现有套路,走出创作瓶颈,一直是困扰着创作者的难题。而为荧屏谍海群像增添另类形象,正在成为谍战剧创新人物叙事的新打法。
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他们只不过是在关键时刻完成了自我的使命。《谍战深海之惊蛰》里的陈山,无论在日本特工荒木惟还是在观众眼里,都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他有逻辑推理的智商,密室逃生的技能,过目不忘的本事,随机应变的天份,更有一张酷似军统特工肖正国的脸。小混混、日本间谍、国民党军统情报人员、中共地下工作者,剧中,陈山在四种身份中穿梭挣扎,他的蜕变,不仅是一种反套路的人物塑造,更凸显了英雄的烟火气,成长过程中的撕裂也更具有感染力。从嫉恶如仇从日本人手里勇救舞女,到一再追问荒木惟偷梁换柱计划背后的目的,虽然那时的陈山还没有坚定的信仰,也没有追求进步的理想,但在他内心一直有个朴素的认知:“中国人的枪是用来对付敌人的,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
谍战剧之所以不乏观众缘,其烧脑的智力对决和正邪博弈是一个关键,风平浪静下的暗潮涌动,一触即发的绝地反击,不动声色的心理较量,都是考量一部谍战剧品质的要素。《谍战深海之惊蛰》一开篇就充满了来自各种势力的较量,更将年轻受众热衷的推理元素融入烧脑虐心的强剧情中,营造出谍海迷踪、信念博弈、敌我难分、扑朔迷离的收视效果。
看了这么多年谍战剧,如今谍粉们大多早已不满足于看打打杀杀偷情报抓特务,而是会用逻辑推理分析剧情,带着感情色彩去审视每个角色。荧屏上的“非典型谍战英雄”,陈山不是第一个,肯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谍战主角的身份与职业的多变背后,可以看到谍战剧的创新之难。自带烟火气的谍战英雄和烧脑反转的剧情,应该是谍战剧的标配,还是只是谍战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各种荧屏探索和试水还在继续。不管怎样,《谍战深海之惊蛰》都让人看到了谍战剧还有更多的可能性。
(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