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人一样被一个意大利男孩的眼睛所征服,其实是意料之中的事。这是一双银幕上久违的眼睛,干净得近乎不真实,它们从始至终就那么懵懂友善地看着世界,直到最后主人公倒在地上,眼神依然纯洁无辜,没有一丝恐惧……意、瑞、法、德合拍片《幸福的拉扎罗》讲述了农村男孩拉扎罗和贵族少爷之间的“友谊”,在刚刚落幕的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不但赢得了2019金丝路传媒荣誉年度故事片奖,同时也把年度最受关注男演员奖收归囊中。
即便言语不通,电影依然可以通过影像展示当地民众的生活日常和喜怒哀乐,传递出一个国家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扫描电影节25部入围作品,虽然题材各异,风格不同,但无不在讲述个体与时代的关系、民族与世界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努力完成着“胶片盒里的大使”这一纽带使命。
底层关注:透出生命坚毅
《幸福的拉扎罗》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意大利一座与世隔绝的村庄里,镜头大多数时候对准的都是像阿扎罗一样的底层农民。影片用超现实主义与神秘素材解构平凡生活,折射出人们内心的迷茫。
相比之下,英、法、比利时合拍片《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则用朴实得一如纪录片的写实手法,聚焦英格兰北部纽尔斯卡因金融危机而身陷债务的一家人。男主人公瑞奇失去工作,负债累累,在货运快递中介诱导下以按揭形式买了一辆货车,做起了货运快递的生意。但为了拥有这辆货车,瑞奇一家却开始陷入工作、生活与情感关系的多重困境。影片中一些辛酸的场面直击人心,一次送货途中,瑞奇遭遇抢劫,当他鼻青脸肿地在医院等待检查结果时,手机响起,老板告诉他这次被抢他要被罚款1500英镑 ……该片获得2019金丝路传媒荣誉年度故事片奖和年度最受关注女演员奖,让观众再一次感受到真实和细节直抵人心的力量。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总有那么一群人被残酷生活折磨得体无完肤几近崩溃,却必须随时准备迎接生活的下一次爆击。和瑞奇一家一样,美国影片《小森林》里,一对生活在北达科他州一座新兴石油城市中的姐妹为了保住自己的房子,谋求更好的生活,冒险在边境走私药品,游走在法律和道德的边缘,终日如惊弓之鸟。令人窒息的阴郁画面,美国西部片的粗粝,完美实现了影片现实主义的质感,琐碎平凡中的挣扎,透出的却是生命的坚毅。
心灵救赎:蕴藏人性温暖
呈现台湾底层小人物的故事,让观众看到普通人生活艰难的同时,台湾电影《寒单》更道出了什么是生命中最深层的救赎。因为妒忌,正昆亲手制造的一场爆竹爆炸,意外导致了阿义女友、自己暗恋对象萱萱的死亡,耳朵被炸聋的阿义也从此沉迷毒瘾,日渐堕落。心怀愧疚的正昆不忍继续观望,于是放弃了大好前程,用尽力气想要把阿义拉离地狱的深渊。
“只有痛的感觉,才能让我知道自己还活著。”以肉体的痛苦去完成内心的救赎,似乎是正昆唯一能做的事。在台东,正月十五“炸寒单”是一种民俗,正所谓“心牢不破,罪孽不赎”,“炸寒单”便是一种救赎、还愿和祈福。 爆裂在肉身上的烟花,是痛苦,是解脱,是爱情,是友情,是悔恨,是和解,更是人生的重拾。一个表面上“寒冷孤单”的故事,背后蕴藏的是人性中的温暖。
国产犯罪动作片《铤而走险》中的心灵救赎,发生在因欠赌债而意外卷入一场绑架案的修车工刘小俊身上。看他着急还钱,二手车店店主给他支了个歪招,倒卖黑车。在偷车过程中,刘小俊发现了后备箱中的小女孩奇奇,也因此撞破亡命徒兄弟和卖酒女的绑架计划。听闻女孩妈妈愿意支付大额赎金,被债务逼上绝路的刘小俊起了铤而走险的念头,而在这个曲折而又惊险的故事里,他内心深处的良知一次又一次被唤醒。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银幕心灵救赎故事,来自法国、比利时合拍片《双面克莱尔》。朱丽叶 比诺什饰演的女教授年过半百,是一个在情感上受到伤害而陷入极度痛苦的女人,为了得到一些爱抚和关怀,重拾被击垮的自尊心,她在社交平台虚构了一个24岁漂亮黑发女生的身份,沉醉在这场自导自演的网上情感游戏里不能自拔,直到得知被欺骗的对方出了车祸。愧疚不已女教授对生活万念俱灰,在心理医生那里,她剖开内心讲述了这段经历,还将发生的故事写成了一本书,为自己的心灵救赎画上句号。
战争反思 :拷问生命价值
犹太裔斯洛伐克籍翻译家荣加的父母死于二战的犹太人集中营,在他暮年时因为偶然读到一本前党卫军官写的书,意识到书的作者极有可能就是在战时迫害其父母的恶魔,于是带着一把手枪只身来到奥地利报仇,结果开门的却是仇人之子格奥尔格。格奥尔格想要了解自己的父亲过去的所作所为,于是雇佣荣加做随行翻译,两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一起开车去斯洛伐克找寻往事。
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合拍片《二战忏悔路》风格阴冷沉重,像是蒙了一层薄雾的公路。在这并不顺利的旅途中,玩世不恭的格奥尔格与严谨古板的荣加之间矛盾不断,在一次次冲突后,两位有“世仇”的老人在旅途中越走越近,悲喜交织的氛围里回溯着那一段正在模糊的记忆,格奥尔格逐渐了解到,父亲当年给这片土地的人们带来多深重的痛苦,荣加也渐渐理解了作为一名战犯的后代,格奥尔格的内心同样也充满了煎熬。影片中一句“当杀人犯的儿子就比当受害者的儿子好吗?”的发问,为“二战忏悔”提供了全新视角。
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向往,也是电影永恒的主题。叙利亚、法国、黎巴嫩、卡塔尔合拍片《我失去影子的那一天》,和观众探讨的是战争的残酷、母爱的伟大、人生的无常、命运的捉弄。2012年的叙利亚迎来了史上最严酷寒冬,单身妈妈桑娜只希望找个煤气罐为儿子做一顿晚餐。她为了搜寻煤气罐请了一天假,突然发现自己陷入了战乱区,更可怕的是,战争中的人们都没有了影子。失去影子的那天,也是不再忍受和惧怕的那一天。士兵漫无目的的扫射,桑娜挖坟墓时的恐怖,对抗阵营永不松懈的打击,水电气网犹如孤岛的断供,不能出门的周五,影片中几乎没有暴力冲突血腥的画面,却无不解析着导演对战争的思考。
伴随《我失去影子的那一天》片尾恐怖敲门声的,是桑娜脸上的绝望和麻木,这也正是饱受战乱蹂躏的普通人最经典的时代表情。
(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