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名家  
大气磅礴绘河山——品读著名画家张朴野的山水画
2025-05-26 12:05:27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信真  分享:

一砚浓墨在案头蒸腾,张朴野的笔锋尚未落下,宣纸上已隐约浮现出山河的魂魄。他惯于在晨光熹微时铺开画纸,让第一缕阳光漫过笔尖,仿佛要将天地间的浩然之气都凝萃在这尺幅之中。作为以笔墨丈量山河的画家,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次对自然的朝圣,是用丹青重构的精神原乡。

初见他的《黄河壶口瀑布》,便被那扑面而来的磅礴气势所震慑。墨色在宣纸上奔涌回旋,恍若听见万马奔腾的咆哮。他以浓淡相间的笔触勾勒出瀑布的肌理,飞溅的水花用留白处理,却比实写更见张力,仿佛水汽正透过画面氤氲开来。中国美术馆的展柜里,这幅画成了黄河精神的具象——不是简单的风景临摹,而是将民族魂魄熔铸进了笔墨。当指尖抚过画中皴擦的痕迹,能感受到他运笔时的力度,那是与黄河共振的心跳。

彩墨画《圣世祥和》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廊壁上,又是另一番气象。他以朱砂与石青调和出盛世的华彩,层叠的山峦间点缀着亭台楼阁,飞檐下的鎏金在光影中流转。这幅画没有拘泥于传统工笔的细腻,而是以大写意的笔法铺陈山河,却在磅礴中不失精微——树叶的脉络、水波的纹路,皆暗藏乾坤。有人说,这是他心中的家国图景,是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时代语境的注解。当各国使节驻足画前,那些浓墨重彩的意象便成了无声的文化大使,在国际视野中诠释着东方美学的雄浑与深邃。

作为中国书画院西双版纳分院的院长,他的画笔下自然少不了热带雨林的绮丽。在勐仑植物园写生时,他常常席地而坐,看藤蔓在晨露中舒展,听孔雀翎羽划过空气的声响。他笔下的棕榈叶用焦墨勾勒,叶脉如青铜器上的铭文,承载着大地的秘语;澜沧江的流水则以泼墨渲染,让靛青色在宣纸上自由晕染,仿佛整条河流都在画中蜿蜒前行。这种将地域特色与个人风格熔铸的能力,源于他对自然的深度观察——他不是简单的风景记录者,而是用心灵与山川对话的译者。

牛津大学的讲堂上,他曾举着一幅未完成的《黄山云海图》向西方学生讲解“留白”的意境。墨色氤氲的群峰间,大片空白不是虚无,而是“山气日夕佳”的诗意,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东方哲学。作为客座教授,他始终相信,真正的艺术从无国界,唯有扎根民族土壤的创作,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立得住、传得开。就像他赠送给外国友人的扇面,哪怕只是寥寥数笔的竹石,也能让异邦人感受到“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韧。

画室里悬挂着他近年创作的长卷《万里山河图》,尚未落款的纸幅上,长城如巨龙盘踞山脊,漓江的喀斯特峰丛倒映在青缎般的水面,青藏高原的牦牛在雪山下漫步……他说,这是要用毕生精力完成的答卷,每一处皴法都是对土地的叩拜,每一抹水色都是对山河的情书。作为国务院国礼画家,他深知笔下的山水不仅是艺术,更是国家的文化名片;作为“中新文化大使”,他带着水墨走遍世界,让宣纸与油画布对话,让工笔与抽象碰撞,却始终守住了中国绘画的精神根脉。

暮色漫进窗棂时,他仍在调色盘前沉吟。最新的创作计划是描绘横断山脉的秘境,那里的雪山与峡谷尚未被太多人涉足。他说,真正的大气磅礴不在笔触的张扬,而在对自然的敬畏与臣服。当笔尖终于落在纸上,墨色在水中舒展的瞬间,仿佛又一次听见山河的私语——那是千万年来,土地对懂得倾听者的回应。张朴野的画案上,永远摆着半块磨了多年的老墨,那是他与山河之间的契约,是用一生兑现的、关于雄浑与壮阔的承诺。

[画家简介]

张朴野:

中国美术家协会职业画家,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多次获奖,国画《黄河壶口瀑布》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彩墨画《圣世祥和》被人民大会堂收藏。中新文化大使

牛津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书画院云南西双版纳分院院长

国务院国礼画家

国家一级美术师

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书画院常务理事。

中华卫视艺术采风栏目理事,央视《艺苑风景线》栏目组副导演。

曲阜鸿儒书画院终身理事会主席。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