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品牌  
“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 云南普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2020-08-17 13:26:59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世界茶源”“中国咖啡之都”云南普洱: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本网讯 记者 张春滨 余先龙 摄影 赵嘉)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8月10日上午在海埂会堂召开云南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普洱市专场,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杜建辉;普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英豪;西盟佤族自治县基层扶贫干部代表杨娜;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根村老达保寨脱贫群众代表李娜倮等领导嘉宾和相关单位的负责同志出席了会议,各社会向界发布新闻,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彭斌主持新闻发布会。



云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专职副主任 彭斌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


普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杜建辉;


普洱市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英豪;


西盟佤族自治县基层扶贫干部代表杨娜;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勐根村老达保寨脱贫群众代表李娜倮

  中共普洱市委书记卫星介绍:普洱区位独特、生态优越、资源富集,是七彩云南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缩影。曾经的普洱,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10个县(区)中有9个贫困县,其中有2个是深度贫困县,有60万贫困人口,占全省贫困人口总数的8.6%,贫困发生率一度高达30.4%,是云南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10个县(区)中有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14个世居民族中有5个“直过民族”,是典型的“直过民族”地区;10个县(区)中有4个边境县,区域性、整体性贫困问题突出。乡村道路晴通雨阻,广大群众出行困难,全省未通高等级公路的6个县中,普洱就占了3个;素质性贫困问题突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7.1年,低于全国2.4年,低于全省1.4年,沿边四县仅为6.4年;农民收入低,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6141元,低于全国2996元,低于全省268元。长期以来,边疆、民族、山区、贫困是普洱市情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以来,普洱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走出了一条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齐头并进、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交相辉映、民族团结进步与边疆繁荣稳定相得益彰,具有时代特征、普洱特色的脱贫发展新路子。2019年,普洱市8个贫困县实现高质量摘帽,澜沧县高质量通过第三方实地评估检查,全市提前一年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目前,全市60万贫困人口“户户达标、村村提升、县县清零”的目标全面实现,普洱彻底消除了延续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尤为自豪的是,全市脱贫攻坚工作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综合评价为“好”,西盟县、思茅区分别在贫困县和非贫困县考核中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1位。创造了脱贫工作委员会、“宾弄赛嗨”互帮互助机制、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等普洱模式、普洱经验,中国工程院定点帮扶澜沧县在全国开创了“科技扶贫模式”,西盟县荣获全省唯一的“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澜沧县老达保民族文化助脱贫选题入选联合国“中国扶贫成就展”,涌现出“时代楷模”朱有勇、“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李娜倮等一批先进典型,40名扶贫工作者受到省级以上表彰,为云南脱贫攻坚增了色、添了彩。


  脱贫攻坚是普洱历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影响是全局性的、根本性的,变化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最直观的变化是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变。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解决了出行难、通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老大难”问题。最欣慰的变化是群众生活水平的质变。农民人均收入翻番了,收入来源更多了,增收渠道更广了,年收入5000元以上的贫困人口比例从2015年的3.69%上升到2019年的95.34%。最可喜的变化是乡村人居环境的嬗变。实现了安全住房全覆盖,人畜分离、庭院干净、家居整洁、村庄美丽、蓝天白云、鲜花盛开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群众文明素质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最振奋的变化是富民支撑产业的蝶变。茶叶、咖啡、澳洲坚果、沃柑、牛油果等成为群众的“摇钱树”,肉牛、生猪、瓢鸡等托起了群众的“致富梦”,绿水青山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和“坚实靠山”。最根本的变化是群众思想观念的蜕变。群众的产业意识、市场观念增强了,发展的愿望和劲头更加强烈了,好学上进、知识改变命运的氛围更加浓厚了,“我要脱贫”“不能贫困”“要发展”成为广大群众的共同心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最深刻的变化是党员干部作风的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用肩膀担起责任、用身影带动群众、用脚步量出民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群众的“幸福指数”,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明显增强,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党在边疆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