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报泉州讯(陈连荣) 11月23日,作为第四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核心项目之一的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启动;同期,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正式开馆。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郭宁宁、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张玉红、中共泉州市委书记康涛、泉州市人民政府市长王永礼、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李金生、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赖碧涛、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刘志坚、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黄苇洲,以及国际剧院联盟的艺术家、外宾等领导嘉宾共同出席见证。启动仪式由中共泉州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张永宁主持。
(领导为非遗馆揭牌)
本次活动以“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秉承“展示、交流、合作、共享”的策展理念,集中展示非遗大师们的匠心精神和立足于向往美好生活的独特艺术创造。展期自11月23日至27日。
泉州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首届东亚文化之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拥有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61个,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4个。泉州在践行“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活态传承理念,建立四级名录保护体系,推动非遗进校园、进社会,开展生态性保护和开发利用,让非遗融入千家万户生产生活。
(启动仪式现场)
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张玉红在启动仪式上致辞。她说,福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群芳竞艳,是我国非遗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是闽南文化的核心区和发祥地,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相辉映。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发祥地,依托“海上丝绸之路”的区位优势,主动加强与海丝共建国家的人文交流,在夯实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上先行先试,展现了泉州“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的持久魅力和崭新作为。
(启动仪式上南少林武术表演)
展馆现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汇聚交融、相得益彰。来自意大利的西西里手绘马车、土耳其的湿拓画和伊兹尼克艺术陶瓷、突尼斯的手工挂毯和红珊瑚、南非的兽皮画、印度的卡拉姆卡里和传统陶器、约旦的马赛克拼贴、科威特的蛋雕、泰国的孔剧面具和五彩瓷、韩国的纸绳子编织、马来西亚的蜡染、伊朗的手工地毯等国外17个非遗项目和大师,向观众现场表演和讲述相关文化和技艺。
(来宾参观非遗展)
包括福建在内的国内各省份非遗项目,大多是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包括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名录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技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热贡艺术、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热贡艺术、中国剪纸等,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北京药香制作技艺、西藏尼木古宝藏香、苏州苏绣、海南椰雕、成都漆艺、徽州木雕、杨柳青木版年画、贵州蜡染、西湖绸伞、江西歙砚、临夏砖雕贵州蜡染技艺、福州软木画、漳浦剪纸、漆线雕等等,每件非遗作品都让人赏心悦目。
(来宾参观非遗展)
本次活动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泉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承办。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