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 张惠娟)2019年12月15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委托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研制的国内首个《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京发布。
此《标准》是在当前落实立德树人、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新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研制的新标准。《标准》充分考虑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与现代教育,与现代中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融合,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成体系的、建设性的方案,同时以行业协会的名义,面向全国发布,具有行业标准的意义。
据悉,《标准》在研制前期,经过了课程实施情况的调研,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在研制过程中,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主持研制工作。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秘书处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组成起草小组,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同时,梳理文献,选择经典,力图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使《标准》能够充分反映学生的成长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在研制过程中,起草组向全国发放1000份征求意见稿,在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后,经修改以及专家组审定,在力求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定稿、出版。
“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对世界的认知;语用司正在通过多种活动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在《标准》发布会上,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孟庆瑜在讲话中如是说。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张东燕高度评价了《标准》的意义,她表示《标准》将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和实施路径与现代教育、中小学生年龄特点融合,为今后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提供了科学的、成体系的、建设性的方案。敦和基金会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陈越光表示,传统文化教育要回应时代,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才有其实践价值。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党委书记、《标准》专家鉴定组组长施克灿教授对《标准》进行了高度评价,希望《标准》能在更广泛的实践领域得到应用。
在标准发布会上,学者代表、教研员代表、校长代表及一线教师代表等传统文化教育实践者畅谈标准发布的价值和实践。他们从学术研究、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实践教学方面对《标准》进行了个人理念的分享,并一致认为:标准的发布,为学校和教师澄清了困惑,明确了内容,坚定了开展传统文化的信心。北京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院院长王文静主持发布会并进行总结,她表示,《标准》的发布既是回应时代之需求,又是继往开来之创新。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