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张家口8月22日电 题:桑干河畔的“秧歌角”传承人:将“非遗”留下来传出去
作者 肖光明 郝烨 张帆
“以涿鹿方言为基础,素材源自桑干河畔百姓的劳作生活,为农耕文化注入了无限生机与魅力。”在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涿鹿县,人们对秧歌角有着特别的感情。
地处永定河上游的河北省涿鹿县,因中国作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而为人所知。流经此地的桑干河,不仅滋润了两岸肥沃的土地,也孕育了这里悠久的文化。
发源自元末明初,至明清兴盛,涿鹿秧歌角一直伴随着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流行于桑干河两岸,并逐渐演变为街头巷尾“土打土闹”的乡土文化活动,直至搬上舞台。
今年65岁的刘建新,与涿鹿秧歌角结缘已41年。出生在音乐世家的他,初次接触秧歌角就被其口音浓厚、自由灵活的曲调所吸引。他选择放弃乡镇校长职务,改行到县化肥厂乐队工作,后致力于发掘、研究、传承和发展涿鹿秧歌角。
“秧歌角不讲‘行头’,又称‘布衫戏’,是一种以地方俚语为基础的地方小戏。”22日,刘建新在接受采访时称,涿鹿秧歌角以锣、鼓、镲等为打击乐器,行腔中常用“啊”“呀”“哈”等衬词,反映的都是劳动人民的生活琐事。无论从唱腔发音、结构形式,还是音乐旋律、方言韵白,其考量的是艺人全方面的能力。
根据涿鹿县下洪寺村戏台题壁载文,大约在1915年前后,涿鹿秧歌角有戏台,有班底,演唱活动频繁,兴盛期剧目达40多个。20世纪30年代,随着山西梆子的流入和盛行,盛极一时的秧歌角逐渐由盛转衰。
“秧歌角是百姓对多样化精神生活的追求,不能失传。”2012年起,刘建新跟随老艺人们深入涿鹿县东窑沟、溪源、温泉屯等桑干河两岸村庄,挖掘民歌体曲牌,并整理出了《钉缸》《焊匠缘》《农民文化站》等险些失传的秧歌角戏目。
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涿鹿秧歌角”的传承人,刘建新深知,要传承还要有新生。2015年,在刘建新的积极筹建下,张家口市第一个民间戏曲研究组织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