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娱  
老北京怎么过三伏?
2020-08-11 15:47:29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长安三伏苦午热,日赤尘红气酷烈。闲曹谢客不出门,汲水瓷缸贮清冽。平头摇扇尚流汗,一卷横看肱欲折。”

  这首诗乃是清代大学者王鸿绪所作,名曰《三伏叹》,讲的就是旧京之热。老北京的夏天,热起来虽然赶不上四大火炉,但也能把人难受得够呛。在那个既无空调、又无电扇的年代,人们琢磨出了很多奇思妙招,在体内体外创造出了清凉宜人的“小气候”,只是今天已经鲜为人知。

  饮品

  满街暑汤免费喝

  清代诗人冯溥在《佳山堂诗集》中有云:“赤乌扇火散云涛,六月凌阴价倍高。争说冰寒能救喝,十钱买得似葡萄。”冰寒救喝,指的大约是冰核,《都门琐记》中说“夏日沿街卖冰核,铜盏声磕磕然”,即指此物。

  冰核跟现如今的冰棍一样,纵能含嚼解热也是一时片刻,而且中医不主张在暑时暴饮暴食冰冷之物,以其伤脾胃害元气,所以真正为旧京百姓喜爱和广泛接受的“消暑正解”乃是“暑汤”。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此物乃是用“煎苏叶、藿叶、甘草”等熬制成汤,于街头巷尾免费给顶着烈日过路的人们饮用。

  到了民国时期,暑汤的“规制”进一步完善,其方剂多是采用适合伏天服用的香薰汤、双花汤等,并加以改良,具备祛暑散热、清三焦火、理气宽中等功效。那年月,做买卖跟做人一样,存了“仁义”之心才能发家致富,所以老字号在慈善事业上谁也不甘人后。据北京民俗学者张善培先生回忆:鹤年堂、同仁堂、庆仁堂等等,以及一些富商大户,夏至一过就在自家门面、药王庙、关帝庙和繁华热闹的路口摆张长条桌,上面放着装满“暑汤”的大玻璃缸或木桶,以及瓷碗、玻璃杯,过路者可以停步任意饮用,既解渴又祛暑。当然,这种暑汤只能是现场饮用,管够,可是要想给家里人带是不行的,只能买药店专门配好的药剂包,拿回家自己煎制。有一些药铺也施舍一些装有藿香正气丸的小药包,上面通常印有店铺的字号以及“暑天防热,保重身体”的字样,既是善举,又能起到宣传自己的作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