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推氧气瓶的工人写出现象级小说
2020-01-13 14:36:14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这是一部从生活里长出来的小说。没有繁复修辞,没有精巧长句,甚至没有过于复杂的情节,但是字里行间,有种一履一印的浑然温度,自然顺畅地把读者带入到美顺和长生的人生中。毛建军的长篇小说《美顺与长生》,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这是毛建军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从90年代末开始写起,一个叫美顺的山里姑娘远嫁京城后,卑微又坚忍,一个阿甘式的男人,纯真质朴又温润妥帖,在看似不可能的婚姻中,成就了世间最温暖的爱。小说通过这一小家庭的三代人物,以及周边亲朋的故事,讲述北京工厂大院里一群普通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人情世故、冷暖人生。

  《美顺与长生》最早是作为中篇小说《北京人》发表在《北京文学》2011年第7期上。当时杂志编辑从众多自由来稿中选出,几个人把手写稿一字一字地敲入电脑的小说。发表之后,让众多读者“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把文学圈惊着了”。

  作者毛建军1958年生于北京,现为朝阳医院推氧气瓶的一名普通工人。这部虚构的小说中有不少细节来自毛建军的真实生活经历。

  1995年,从东北来到北京的张华,经别人介绍和“大龄男青年”毛建军相识,1997年结婚,后育有一女。张华曾经做过报纸投递员,因为妻子,毛建军开始留意大量来北京的外地人。毛建军说,这个故事尽管是写给媳妇的,但女主人公的故事中,只有“卖报纸”这个细节是属于张华的,别的全是“张华们”的。

  毛建军曾写过一篇名为《谁是“北京人”》的“自白”。“我是北京人,妻不是。她如小说中的美顺,从东北嫁到了北京。十几年过去了,我依旧是北京人,她依旧是外地人,她还没熬够当一个北京人的条件。”

  工作后,毛建军相继接触过很多工友、朋友,细谈之后,发现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竟如凤毛麟角。即便是公认的最能表现北京人喜怒哀乐的老舍先生,细究之下,也算不得北京人。毛建军想:没有了这些不是北京人的北京,还会是现如今的北京吗?

  2005年年初,他们的女儿率先挤进“北京人”的行列。毛建军至今还记得女儿户口填上“北京”二字,妻子喜极而泣的样子。可当妻子45岁,终于熬到可以成为北京人的所有规定及条件时,却对把户口迁入北京既不积极也不激动了。临到她必须出面时,要一遍遍催。

  正是在这样对身份、生活的思索下,推完氧气瓶回到东五环小家的毛建军,用纸笔写下自己的思考,“纠结一个人是不是北京人实在显出我们的鄙陋,尊重每一个鲜活个体的存在应当是为人的基本品德”。

  在《北京人》发表之前,毛建军的文学梦已经做了几十年了。小时候,毛建军就喜欢看书。张华说,第一次进毛家门,“满墙满墙的书”。上世纪80年代,努力做着文学梦的建筑工人毛建军,经常投稿,屡投不中,就渐渐放弃了,女儿出生后,连看书都少了。直到她大了些,毛建军又慢慢缓过劲儿来。看到自己零买的《北京文学》杂志上有个“新人自荐”的栏目,写完《北京人》的他,决定试试。

  毛建军是幸运的,小说被杂志刊出,他拿到朝阳医院氧气组的工友面前“显摆”了一番。工友杨绍旭说:“我们都觉得脸上特有面儿,工人里也有会写小说的呢。”张华也给毛建军丈母娘打了电话:“他写那么多年没白写。”

  如果说老舍所关注的是从民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剧变下北平的小市民,那么毛建军所书写的便是近20年来北京快速推进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被裹卷其中的普通人。身份、阶层、户籍、家庭等值得思考的议题,都在此过程中被逐渐打开。

  “这是一部有生命汁液的小说。”《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说,“当真善美被当作陈旧的价值标准搁浅于当代精神的浅滩,当后现代和伪后现代作品呈现社会意识的诸多斑斓图景,我为自己能遇到这样一篇充盈着人间温情的朴素作品而深感幸运。”(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