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蒋肖斌)郑文光的4部经典长篇小说《飞向人马座》《大洋深处》《神翼》《战神的后裔》,近日由长江文艺出版社重新再版。郑文光的名字,今天的年轻读者也许有点陌生,但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科幻之父”。
南方科技大学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是郑文光的学生,他笑言,老师是最早带领中国科幻小说“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先行者。郑文光对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居功至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短篇小说《从地球到火星》是新中国第一篇科幻小说,也是中国科幻小说史上第一次高潮到来的标志;中篇小说《火星建设者》(《战神的后裔》的前身),获得了1957年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大奖,这是中国科幻小说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1979年,郑文光创作的《飞向人马座》出版,是新中国第一部长篇科幻小说。
郑文光(1929~2003)
吴岩认为,我们看科幻作品,不仅是看科幻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差异、差距,更要关注科技对社会、人类的影响,以及我们几代人对未来的展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比如,《神翼》是写人做出翅膀、用翅膀来飞行的故事,反映飞行器这一科技概念如何引起社会生活的改变;而《大洋深处》则体现了传统神话如何影响青少年对科学技术的向往。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是郑文光的忘年之交,他从中国科幻发展史出发,谈到郑文光科幻作品的开拓性和建设性。“在郑文光之前,中国科幻阅读以引进的外国科幻小说为主,如凡尔纳的作品;郑文光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本土科幻。郑文光的作品,不仅有优美的文字和丰富的想象,还注重考证,有扎实的科学根基。”
尹传红说,郑文光的科幻作品往往带有时代的烙印,却又具有超前性,寄托了作者的理想,传达了一种时代精神。比如,《飞向人马座》中涉及很多在当时还很前卫的科学概念,如黑洞、虚拟现实等,这在20世纪70年代,是走在时代的前面。而且,这个讲述3个中学生宇宙冒险、太空自救的科幻故事,传达了积极向上、拼搏奋斗、大公无私的精神。
(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