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第一次正面描写战俘营,并且用庄严肃穆的态度在写、在理解战俘。它没有停留在揭露战争的创伤上,而是在为战俘正名。”沈阳师大特聘教授贺绍俊说。2019年,作家邓一光给了我们一个惊喜——他准备10年、历时5年创作的最新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部77万字的长篇巨著,以青年知识分子郁漱石为主人公,讲述了太平洋战争中,第一座被日军侵占的城市里,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主人公经历了出国留学、归国抗战、在战争中被俘、逃离战俘营、参加战后建设的曲折历程。这是一段不该消失却已经消失的公共记忆,关于动乱的世界与希望、世界大战与人、深刻的人性与支离破碎的家园、国家和国民成长史……
书中人物众多,有历史人物,也有虚构的人物,有历史事件,也有虚构的情节。在作者的精心剪裁下,这个虚构的故事有了非虚构的真实与沉重。有评论家认为,在绝境中追寻人性的微光,是这部作品最震撼人心的主题。
谈到这部作品的主旨时,邓一光说:“这个故事不是赞美人类的,不是鼓励人类的,它的暖意是黑暗中的点点萤火,不会放大,而且我一直警惕它们被放大……它只想告诉人们,人最可贵的不是英雄品质,不是理性精神,而是具有软弱和恐惧之心。正是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可能,或者说最终不会成为魔鬼。拥有捍卫恐惧的权利,人类才能继续前行。”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说:“小说提出了一个观点:人类的软弱和恐惧不应该被轻易抹杀和否定,即便士兵也是如此。恐惧是值得被捍卫的,正因为有人类原生的恐惧,人才不会沦为野蛮的杀戮机器,希望才能够得以留存。”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孟繁华说:“这是我们不曾接触过的作品,无论是观念还是人物,它让我们深感新奇和震惊。衡量和评价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就是它在文学史上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的审美经验,它是否塑造了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是否提供了新的价值观——《人,或所有的士兵》就是一部特别值得我们重视的作品。”
邓一光,当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我是太阳》《我是我的神》《想起草原》等10部,中短篇小说集20余部,出版《邓一光文集》(14卷),部分作品以英、法、德、俄、日、韩、蒙等文字译介到海外。(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