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张曼玉
“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獭祭鱼”现象、《虢国夫人游春图》、史湘云醉卧芍药裀、《寒食帖》、青梅煮酒论英雄……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民间俗语、文学作品、历史典故等,因为一堂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课被联系在了一起。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二十四节气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是我们华夏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结晶,是一部非常大的科学艺术生活大词典,引导我们科学地、有意趣地生活。”任课老师于红说。
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的美术老师于红已有30多年教学经历,近几年,她和团队致力于将教学中二十四节气的内容创造性地转化、创新性地发展,让古老的故事“活起来”,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于红正在给同学们上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课。
于红说,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思想应该通过学生们喜欢的方式传授给他们。“同学们首先能够体会到故事里的乐趣,了解节气饮食风俗,直观感受节气之美。同时,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看到世间万物之间有对立、有冲突,继而能让同学们自己寻找定位,寻找合适的生存法则,宽容、互相尊重、友善地解决问题。”
在与二十四节气的对话中,同学们了解了更多的精彩故事。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春分时节百花盛开,人们顺应节气外出赏花、踏青,出众的女子就会被看作“花神”。高一3班裴天爱最爱梅花,她说:“‘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选一种花作为自己的象征,代表一个人欣赏的精神,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谦虚、脚踏实地的人。”
高一3班罗德钊对课上所讲的立秋节气印象最深。“曹操吟《观沧海》,鲁迅书《社戏》,都与立秋有关,这个节气里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常深厚,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学习。”
课堂上,于红还将自己的水墨画作《伏羲女娲图》《三顾茅庐》等展示给同学们,她认为“物象的变化其实就是一种语言,告诉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同时,还能让自己看到自然和人之间的关系,理解‘天人合一’的真正含义,学会谦虚、平和地对待事情、处理矛盾。”
于红希望同学们从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故事和人生故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建立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前行,让其价值在今天继续传承和发展。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