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文学系列讲座“名家讲经典”第十九讲《在中原与草原之间——蔡文姬的人生、歌诗与音乐》,近日在十月文学院举办。
讲座邀请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范子烨,从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代表诗作《悲愤诗》、音乐家和女诗人的双重身份等方面,为听众展现了一段时代的隐痛,弹奏了一曲时代重压下女性命运的悲歌。
蔡文姬,名琰,蔡邕之女,博闻多才且擅音律,是我国汉魏时期杰出的文学家、音乐家、诗人。早年丧夫归家,后又遭逢乱世,被匈奴王掳掠至塞北,生活了12年之久,直至曹操以重金赎回,才得以回归中原。
不同于建安时代大多数的诗人,蔡文姬不只是时代乱离的亲历者、旁观者,更是时代乱离的蒙难者、承受者。她个人的悲苦命运,是整个时代的象征;她以独特而深刻的生命体验写就的诗歌,是对整个时代隐痛的表达。她的五言体代表诗作《悲愤诗》,是以血泪凝聚而成的艺术名作,后被唐人演绎为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
讲座现场,范子烨主要从3个方面对蔡文姬进行解读:一是生平经历,二是五言体叙事长诗《悲愤诗》,三是音乐成就。在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由冲突走向融合的视角下,讲座重新阐释了蔡文姬的特殊文化意义,重新定位了蔡文姬在草原文化史的独特地位,重点介绍和展示了蔡文姬时代以匈奴音乐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音乐及其现代文化遗存。
范子烨还就“蔡文姬在塞北生活的身份认同”“东方文学与政治的密切关联”“蔡文姬与王昭君的异同”“为何蔡文姬没有得到后世文学批评家应有的重视”“《胡笳十八拍》究竟是谁创作的”等话题,与听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范子烨在讲座现场的胡笳演奏,赢得了听众的阵阵掌声。
作为北京出版集团十月文学院的公益性文学品牌活动,“名家讲经典”系列讲座自2017年4月开办以来,每期从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中精选出一部名作,邀请著名专家学者、作家、文艺家,细腻解读作家和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精神内涵。讲堂先后邀请了李敬泽、施战军、阿来、孟繁华、陈晓明、李山、西川等名家开坛授课。(文化副刊部编辑)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