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列每天都行驶着的普通火车,从东北的哈尔滨到南疆的昆明,一路要跑上60多个小时。火车上有硬座,也有“硬卧”,票价比其他类型的交通工具便宜不少,乘客大都是寻常百姓或者喜欢探奇的学生们。这是“绿皮车”的意义所在。
绿皮火车
纪录片里讲的,正是绿皮车车厢里展现出来的普通百姓故事。非常生活化,初看起来,琐琐碎碎,婆婆妈妈,充满了不细究就不会注意到的日常生活景象。而当你多看上几眼,却可以瞥到生活的特殊色彩,感受到生活的特殊温度,会被逐渐地吸引过来。
高中毕业旅行
在第一集中,一位17岁的高中毕业生,一位刚刚结束了中学辛苦学习生活的小姑娘,对着镜头,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绿皮车,很生活”!
这小姑娘的话,是一种浪漫,却浪漫得真,浪漫得美。在片子里,每天看到的,或是这车厢中刚刚毕业利用假期出门旅游的孩子们,或是步入老年却喜欢服装表演的模特和舞蹈者,或是在车厢里认真辅导孩子学习的家长;或是身处两地、聚合不易却彼此深爱着的年轻伴侣;或是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的务工者;或是上了岁数却还得照顾亲友的老人和被照顾的患病孩子;或是说一口流利英语的漂亮俄罗斯姑娘……
火车内乘客
人们在车上坐下来,聊与吃,静和动,脸上大都带着笑容,行李很多很重,躺下睡的时候四仰八叉,你却感觉得到他们的乐观,他们的韧劲,他们的希望,感受到绿皮车荡漾着温暖,感受到这些普通人的可爱和吸引力。
高中生旅行
其实,仅仅从纪录片画外的提问以及人们的回答中,你很容易知道这些寻常百姓的生活不易:孩子承受的那些学习负担,打工者一家人在一起团圆的困难,既要兼顾爱情又要追求学业事业的两难,照顾患病孩子的负担和怜爱,还有水灾带给一家人的损失和麻烦,等等,不过,在这开行着的火车上,人们的脸上还是洋溢着笑容,人们心中有着吃苦的承受力,有着对未来的梦想。
你可能会问:这些,是这个纪录片给予这些寻常百姓们以及他们生活的社会学的注解吗?不错,这就是生活的真实,社会学品味的生活记录。一些人苦并快乐着;一些人难并快乐着,这或许就是中国普通百姓生活的真和美,存在于可以观察到的生活细节当中。
“我们会发现,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处处充满了生机、美和喜悦”,一本专门讨论人生的畅销书中如此说过。“生机、美和喜悦”,是中国普通百姓心中留存的很有特色的东西。
进站/出站
看了这个纪录片,会注意到,几乎在短短15分钟的每一集片子里,绿皮车上的故事会延续到车下,尤其是延续到片子中受访者(也可称为“主人公”)的家中,让发生在绿皮车上的短暂故事,有一个列车外家庭生活的长度,把火车上的故事说得更深入一点,更丰富一点。尽管这些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家,房间不一定很宽敞,装修也不一定豪华,样子也各不相同,可是,却是一个一个生动的家,在这些家里的对话以及交流行为一类的内容,或让观者进一步感受到这些人们生活的丰满,生活向上的一面,是经历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一种小康式的,走向开放的,走向文明的生活方式。
在社会学者的眼光中,家是社会的细胞,它的饱满或不饱满,影响到这些家庭外的社会和国家,也反过来,家的样式和内容,又富有这个社会和国家的意味。
火车外景城市
很生活,是生活的一个切面;最具烟火气、最富有精气神的一面;最让人们欢喜和乐观的一面;也是最美的和最令人期待的一面。尽管生活中有着困难,孤独,灾难,负担等等的另一些面,但是,一切积极向上的面,总是发生,存在,让人们重视和追求,甚至,正因为有那些不好的一面,这些积极乐观和健康向上的一面,才更具有欣赏和赞扬的价值。
《夏日的绿皮车》,在“很生活”的状态中,图解着生活与美好生活之间的种种关联,满载着这些价值,弘扬着这些价值,向我们驶来。
(作者:天津社会科学院 王来华)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