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今日要闻  
黄昱宁:中国不需要山寨的麦克尤恩或阿特伍德
2019-10-31 10:56:00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 蒋肖斌)10月25日下午,第二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在北京揭晓,戴锦华、黄子平、贾樟柯、路内、张大春五位评委,共同选出黄昱宁《八部半》为本届得主。

  张大春代表评审委员会颁发奖项,颁奖词为:“黄昱宁展现了很丰厚的文学修养,以洞澈的世情与人情观察,使短篇小说的形式深度生动展现,示范了作者打通西方现代小说传统与中文写作的卓越能力。”文学奖委员会授予黄昱宁3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金。

  黄昱宁说:“感谢评委们把这个青年文学奖颁给我这个40多岁才开始写作的‘中年妇女’,说实话,之前我自己也不知道能有多少精力可以投入到小说创作中,但我想今天应该有答案了,我接下来创作道路会走得更加坚定一点。”

  2018年,穿梭于翻译、出版、批评三大领域的黄昱宁,以一部小说集《八部半》完成了向小说家的转型,这本书名让人联想到费里尼同名名作的小说集收录了8个中短篇,以及一篇带有虚构色彩的非虚构长文。黄昱宁说她的小说有点像“异装癖”,她喜欢写与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的人物。

  黄昱宁

  黄昱宁说自己从小就有虚构冲动,尽管这样的冲动真正释放,要到40岁以后。但一出手,便似乎是老手,对西方现当代文学如数家珍的她,毫不吝啬地在自己的小说处女作里进行复杂精巧的叙事实验。黄昱宁的写作并没有“翻译腔”,用黄子平的话说,“这是一种非常纯净的汉语写作,居然没有翻译腔,是非常难得的”。

  李敬泽说,黄昱宁“太国际范儿”,这位在上海生活了大半辈子的上海土著,并没有像许多同行一样,以鲜明的地域色彩在以乡土为主流的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插上自己的旗帜。与此同时,

  《八部半》有一个核心主题——媒介。手机、微信、杂志、电视等现代或前现代媒介都构成叙事载体,串联起现代都市社会里的蜚短流长、社会新闻,又或是“黑镜”式的科幻寓言。做了十多年文学批评的黄昱宁说,她写的是基于互联网等媒介发展起来的新型人际关系和欲望结构、欺骗和自我欺骗、角色与角色错位、追问小说在未来的命运。

  在获奖后接受访问时,黄昱宁重申了文学前辈对自己写作的深远影响,但自己并不想成为第二个他们:“写作都是从阅读开始的,阿特伍德、麦克尤恩在技术上、观念上对我的写作一定是有影响的。他们的影响一直在我的文字里,在各个角落里面,但我不希望成为第二个他们,拷贝一个人没有意义。中国不需要一个山寨的麦克尤恩和阿特伍德,黄昱宁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她推荐读者去看《八部半》中的《文学病人》,“我的工作跟各种国际文学奖有很多关系,所以就设想诺贝尔文学奖被别的奖挑战,出现了机器人和作家之间的比赛,里面有好多料,我是带着一种调侃的意味写的,那个时候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会在文学奖的台上,反过来再思考这个问题,挺有意思。”

  宝珀理想国文学奖是华语文学领域为发掘和鼓励45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作家的奖项。文学奖委员会表示,该奖设立的目的,乃是发掘富有潜力的、有长期创作的自我预期与动力的文坛新锐,支持有才华的青年作家,推广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的中国当代文学。

  贾樟柯表达了对文学奖的期待:“中国社会变革这么快,需要年轻人的眼睛、身体,年轻人的写作把最新的世界呈现出来。毋庸置疑,年轻人对现实新出现的问题是非常敏感的。另外一方面,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又需要新的文学方法、艺术的方法来呈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会有比较多新的文学语言出现。”

  戴锦华说:“今天45岁以下的人们,某种意义上说,是在中国前所未有的年代长大的。他们一边经历中国的激变、崛起的过程,同时也是巨大技术革命的参与者和享有者。所以我希望这个青年文学奖能把在完全不同生态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人带入文坛。”

  理想国总经理刘瑞琳说:“关于文学在今天究竟意味着什么,每个人有自己的答案。也许文学是为生命发声,或者是对时代的记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超越一个时代,超越生命。”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