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务新闻网湖北讯:肖忠成、通讯员:袁平安。
11月18日上午十堰市委宣传部、十堰市人民新闻办公室召开建市50周年系列之,竹山县专场新闻发布会,竹山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任杰,向国际商报、经济日报等16家媒体介绍了50年来竹山县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竹山县绿松石产业办党组书记吴为民,竹山县文旅局副局长范康生、共同就讲好竹山故事,传播竹山声音回答现场记者提问。
竹山是创世神话女娲炼石补天的圣地。商周时为侯国,秦汉时置上庸郡,西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因境内茂林修竹、山青水秀而改称竹山县,得名迄今已有1467年的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竹山地灵人杰,是辛亥首义元勋之一张振武,“二七”工人运动领袖、著名劳工律师施洋,国画大师袁白涛、剪纸宗师余曼白、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等革命家、艺术家、科学家的故乡。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十转山上不老松”陈正宽,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最美乡村医生”王焕云和全国道德模范刘学举等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
竹山是资源宝库,绿松石储量世界第一,铌稀土储量全国第二,水能资源居全省第二,矿产资源潜在价值占十堰市的90%,是中国绿松石之乡、中国高香型生态绿茶之乡、中国肚倍之乡和华中地区中药材宝库。
竹山是文化高地,女娲文化、上庸文化、堵河文化异彩纷呈,是“十星级文明户”创建发祥地,蝉联三届全国文明县城。“十星”已成为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和“辉煌荆楚60名片”之一,并拓展升华为“十星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堰建市50年以来,竹山广大干部群众孕育了迎难而上、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甘于奉献的“竹山精神”, 汇聚起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竞进提质、转型跨越的磅礴伟力。
50年来,竹山县域经济跨越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实现了从基本解决温饱到决胜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竹山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策应省委省政府 “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 发展战略布局和市委市政府“一心两翼三高地” 区域和产业布局,制定“一核两带三为主”发展思路,致力推动中央、省委、市委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开花,竹山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全新时代。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0亿元,2018年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9亿元,是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195倍,仅用6年时间就实现翻一番。
脱贫攻坚久久为功。竹山地处秦巴山片区扶贫攻坚主战场,是全国深度贫困县之一,几十年来,广大干部群众一直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战穷魔,极力摆脱民穷财弱的困境。2014年初,全县244个行政村中239个是贫困村,其中建档立卡省定重点贫困村61个,贫困人口总规模4.8万户14.65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为3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3%。近年来,竹山乘精准扶贫政策,坚定信心、强化决心、不忘初心、上下同心,坚持尽锐出战、精准施策,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脱贫举措,做好户户走到、扶贫作坊、安幼养老、强基固本四项重点工作,系统化推进产业提质、就业增收、设施配套、综合保障、志智双扶,全力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近五年来,新建茶园12万亩(总面积达到27.7万亩),年发展食用菌1000万余棒、烟叶2.5万亩,保有中药材4.7万亩,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对接全覆盖。完成700个集中安置点15058户41053人易地搬迁任务,改造农村贫困户危房4135户,建成运营扶贫工厂16家、扶贫车间88家、扶贫作坊355家,配套建设安幼养老服务中心49所,带动3339名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全县已累计减贫36895户118211人,6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出列55个。到今年底,全县将累计脱贫4.8万户 14.6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以内,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产业升级动能澎湃。建市以来,竹山工业经济逐步形成壮大,“两绿三生”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能源产业扬优成势,堵河干支流开发大功告成,总装机近90万千瓦,竹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电大县和全省重要的水电能源基地;绿色食品产业扩规提质,农业特色产业基地超百万亩,培植了六大绿色食品产业;生态矿业有序开发,矿山管护和开发规范有序,绿松石产业集群入选省级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麻家渡绿松石小镇成功入选湖北省特色小镇,获批创建全国绿松石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和全省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生物医药产业立足道地中药材,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旅游业方兴未艾,先后开发两个4A 级、6个3A级旅游景区,女娲文化旅游节提升为省级知名节庆活动,打响了“女娲补天地、人间桃花源”旅游形象品牌。竹山经济开发区获国家核准,形成邓坪农产品加工园、桥东生物医药产业园、通济沟现代物流园、鱼岭循环经济产业园、宝丰城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园 “一区五园”的格局,可开发建设用地达1193公顷,现已入驻农副产品加工、服装、电子、智能终端、肉制品加工、袜业制造等规模龙头企业17家。同时,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90%。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着力推进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业增加值持续增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稳步提高。主动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提升产业层次和市场竞争力,累计引进县外境内资金数百亿元,激活民间资本创业创新,鼓励企业出口产品,新增一批服饰加工、电子产业、彩印保装、食品加工骨干企业,茶叶、香菇、服饰成功出口欧美等发达地区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外开放合作空间进一步扩大。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比重由1978年的69.5:9.4:21.1调整为2018年的25.0:40.1:34.9,传统山区农业穷县向新兴工业强县、生态文化旅游名县迈进。
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坚持以“一核两带”为统领,加快推进 “两岸三地” 大县城建设,把潘口乡、上庸镇纳入城区建设发展规划,统筹推进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改造旧城区10余万平方米,完善配套设施,核心城区功能不断优化提升,“龙形山水城、东方圣玉都”格局显现。 “竹房城镇带城乡一体化试验区”上升为省级发展战略,扩容提档升级;组织实施“1+3”计划、“5+1”行动,宝丰、秦古、官渡等乡镇市政建设加速,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现代农业、生态文化旅游,区域中心镇地位进一步凸显; 50个“5+1”行动试点村先行先试,率先建成“美丽乡村”样板。加快开发太和梅花谷、圣水湖国际旅游度假区、九女峰森林公园、秦巴民俗风情苑、武陵峡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