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10日电(记者 周丽燕)习近平主席2月14日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要平战结合、补齐短板,健全优化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支持一线临床技术创新,及时推广有效救治方案。要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方面更好发挥支撑作用。
“大数据在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一系列疫情防控环节都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科技战“疫”,大数据发挥了那些作用?
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前主席、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名誉副理事长、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杨强通过中国科协组织的网络采访时表示,初期疫情不明朗的时候,可以通过统计采样,反推确诊人数。比如,有几个早期估算的工作,包括帝国理工大学郭亦可教授的预测工作,就通过经过武汉机场和外地确诊的人数的数据,来反推武汉地区可能被感染的人数,效果非常精准。大数据的另一个特点是高维度和多数据源(高维,多源)。这个特点决定了信息的获取是分布式的而不是集中式的。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来自互联网大数据(科技企业、媒体舆论)、运营商大数据(三大运营商)、医疗大数据(医院、研究所等)等高维、多源的数据来源使得信息可以多方交叉验证,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帮助实现疫情的有效防控。
在杨强看来,大数据的采集渠道是个关键问题,尤其在疫情的初期,不要放弃任何可能的渠道,很多信息来源都要极端重视,如社区(学校、小区);医疗一线机构(医院医生群体、诊疗机构、卫健委等),公共机构与群体(新闻记者、科学家群体、公共交通机构)等,都是采集数据的重要来源。
具体而言,大数据有助于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动态,信息透明可防止恐慌,及时有效的疫情状况公开可增强公众信心;高维多源大数据可帮助追溯传染源,把可能的传染源尽早尽快锁定隔离;基于大数据的疫情监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可为医疗资源、生活资源等调配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决策依据;大数据可实时监测复工对疫情的影响,为趋势判断和复工安排提供决策依据;大数据结合人工智能和云计算,可助力远程诊断治疗、开展在线教育。而且还可以帮助追溯传染源,把可能的传染源尽早尽快锁定隔离:
比如利用轨迹数据:在工信部的统筹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家运营商在疫情期间报送数据统计报告,其掌握的人口迁徙大数据人群覆盖率高,并且具有时空连续性的特点,便于轨迹追踪。除此之外,互联网公司基于APP定位系统所获取的用户位置信息等也可以帮助判断整体的人口流动方向。以此对同行人群进行溯源和及时隔离,也对疫情控制起到了巨大作用;
再比如,互联网数据:在搜索引擎上如果关于发热,咳嗽的搜索量突然增多,可能也是疫情的信号之一。通过排查搜索词高发的时间,地点,可以判断把接下来的监测资源投入在哪里;电商的某种药品的需求量大增,可以用来预测可能对应的某种疾病有突发的态势;
另外, 计算机图传播算法研究,动态流行病传播模型,信息传播学等科学手段,在疫情监测分析中也会发挥很大作用,比如,可以判断传染规模,速度,周期等重要信息。如果一个地区发生高发疫情,可以通过这些分析方法判断相邻的区域的疫情发生时间和规模;人工智能模型如“第四范式公司”研发的疫情传播模型,通过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病毒传播模拟器的构建,可以帮助反推可能引起疫情传播的人群并将之定位,被证明可以比传统疫情传播模型更优异。 基于大数据的疫情监测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会为资源调配提供更加精确、有效的决策依据,包括医疗资源和生活资源;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技术,也被首次在国内被钟南山院士团队用来开发新的新冠检测工具,帮助医护人员更快,更准地发现疫情。
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巨大作用。杨强介绍,通过人工智能和云计算,来帮助医生做远程诊断,如通过人工智能模型,远程协助医生高效准确地解读肺部CT影像,分析病情。又如,通过公共场合的摄像头,来识别判断行人有没有戴口罩。也可以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做无接触的生活服务。比如,可以通过语音来控制大门和电梯,防止用手接触感染;通过无人车和机器人技术,进行生活用品的配送,尽量防止人传人。 5G的发展,也帮助疫情防控提速。5G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室内定位可以非常精准,可以帮助快速定位传染源; 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融合,会帮助疫情治理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杨强非常看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未来发展。他认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新技术的融合,会帮助疫情防控治理发展到新的阶段,未来大数据应用等将释放无限价值和潜力,“正如此次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发挥的巨大价值,将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便利”。
相关新闻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