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别让智能技术成炒作噱头
2020-03-02 21:57:40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据报道,近来北京多个商场内出现了一种名为“智能健康筛查机器人”的健康检测仪。这种检测仪号称在“不抽血、不化验”的情况下,只需将“双手覆盖手掌传感器上的电极片,面部正对摄像头”,仅用时几分钟,就能检测70多项健康指标。然而,媒体调查发现,类似检测仪所检测出的结果与真正的体检结果偏差很大,且出现了不同人使用同一账号所检测出的结果相同,同一个人使用不同的账号检测,结果却大相径庭的现象。

这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火热,市场上打着高科技旗号,标榜采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科技产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健康检测、智能家居等领域,虚火旺盛。原本乏善可陈的普通产品,一旦有了“智能”标签的加持,价格便水涨船高。利益驱动之下,有些企业不重视产品功能的提升,而热衷于拿智能化当噱头,进行“网红化”营销。比如,有的企业简单认为,让家电产品和互联网、手机连接到一起,实现手机终端控制,就是实现了智能化;还有的“智能医疗设备”,只是简单通过WiFi或蓝牙数据传输,将人们的一些健康数据记录存储在云端,并不能实现健康隐患的排查。这些“伪智能”产品不仅无助于提升用户体验,还伤及了产业创新的正常生态。

这种靠概念“走江湖”的做法能够大行其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学术界和产业界对于“智能产品”并没有一个准确定义。由于标准不统一,商家可以随便标榜自身产品和服务使用了智能技术。消费者也理所当然地认为,既然是高科技智能产品,就一定具有更好的性能和体验。至于究竟什么是智能产品,连专家都解释不清楚,又怎么能寄希望于消费者理解呢?

对于现代制造业发展来说,智能化是重要方向,也是企业创新的着力点。但许多企业低估了基础理论以及核心关键技术的复杂程度,特别是将智能科技应用于产品层面的难度,缺乏持续稳定的研发投入,导致后续研发无法向前推进。与此同时,新技术往往意味着新的投资机会,市场上那些头顶智能科技光环的企业更容易赢得资本青睐,难免催生企业炒作的冲动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