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频道 > 文创  
“非遗”视野下戏曲传承发展的“三并举”
2019-12-23 16:35:54  来源:中国文化新闻网  作者:  分享:

剧目是戏曲艺术得以生成与发展的根本条件,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只有出现了具体剧目,才能将演员、观众“召唤”至剧场中实现人类“演”与“观”的社会活动,在此基础上发展完善戏曲艺术并实现其认知、审美、娱乐等各项功能。这就不难理解,剧目工作是我们讨论戏曲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后召开了三次全国剧目工作会议,反映出主管部门和戏曲艺术工作者对剧目问题的高度重视。当传统戏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也主要体现在剧目工作中。如何通过剧目工作来推动戏曲的遗产保护和当代发展,就成为理论界和实践者必须认真思考和探索的话题,笔者以为以下三个方面是剧目工作应该遵循的规则。

第一,必须把对传统经典剧目“原汁原味式”传承放在首位。传统经典剧目是世代艺人口传心授、不断打磨出的艺术精品,每个剧种都有自己的传统经典剧目,在这些经典剧目中体现出独特的精神价值追求,独有的表演技艺和音乐、唱腔、化妆特色。没有这些经典剧目的赓续传承,戏曲遗产早已不复存在。因此,经典剧目是戏曲艺术得以活态传承的依据。与之前过度强调新创剧目不同,近十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经典剧目“原汁原味”传承的重要性。刚刚举办的“粤剧世遗十年”纪念活动中,有关部门介绍广东粤剧通过抢救录制珍贵的粤剧传统视频和《玉皇登殿》《香花山大贺寿》等例戏,举办“传统经典,青春呈现”“粤剧传统行当专场”“名家传戏”等多种活动,强化经典剧目的口传心授成果,以此来培养青年一代艺术人才。最近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净行、丑行暨武戏展演”,同样也是展示经典剧目传承的成果,这都表明传统经典剧目“原汁原味式”传承已成为人们从事非遗剧种保护传承的共识。

第二,对传统剧目“微调式”的发展。传统剧目,包括其中最为经典的剧目,诞生于特定历史文化土壤中,其思想主旨、审美情趣的表达,表演技艺以及音乐、舞蹈、舞美的呈现,不一定完全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因此,对传统剧目进行“微调”,以适应当代观众就是题中应有之义,符合艺术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与“原汁原味式”传承经典剧目并不矛盾,“原汁原味式”传承主要是在演员的学习阶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演员需要通过一招一式、一丝不苟地学习前辈口传心授的剧目,体认和获得戏曲艺术的精髓。但在为当代观众演出传统剧目时,进行微调就是必须采取的艺术策略。历史上戏曲艺术大师们,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处理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发展关系。谭鑫培对剧目词句声腔、身段做工的不断微调、修改是京剧史上常识。梅兰芳在青少年时代通过传统剧目的学习夯实了京剧旦行艺术的基础,其艺术成熟后则对传统剧目进行不断的微调修改。《舞台生活四十年》中多次谈到他根据自己演出的体会,因应时代的发展,对《贵妃醉酒》和《宇宙锋》等剧目进行了不间断的微调,以臻于完善。这些艺术大师对待传统剧目学习和演出时的辩证考量,是值得今天我们进行非遗戏曲传承发展时学习的,目前少数传统深厚的剧种发展中片面强调“守旧”、一丝不能更改的观念,并不利于传统剧目的当代发展和传播,也遏制了演员的艺术创造力。

第三,加强创新式剧目的发展。传统剧目的微调式发展,其主要还是为了保护和继承传统,展现非遗剧种表演艺术特色,创新剧目则是“非遗”戏曲融入现代社会,与当代观众产生精神、思想和审美上共鸣,进入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方式。如果没有新剧目的产生,戏曲艺术将缺乏继续向前发展的活力,日渐僵化而失去生机。所谓创新式发展,既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开掘和思想表达上,反映当代人的人生思索和价值观念,也表现在艺术呈现上通过发展戏曲艺术表演技艺、音乐和舞美等各项要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要求。创新式发展没有禁区,只要是本着真诚的艺术态度,都是值得赞成和鼓励的。还以进入“世遗”十年的粤剧为例,粤剧本是包容性很强、不断嬗变的戏曲剧种,其发展历史上就出现过结合声光电趋新求异的各种尝试。而各种流行音乐、小调,常为粤剧所吸纳,一点没有违和感。粤剧这样的特点对于其创新式发展极为有利,可以说这就是粤剧本身发展之道。近年来《白蛇传

 

相关新闻

    无相关信息

◎版权作品,未经中国文化新闻网书面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媒体合作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08-2019. 中国文化新闻网 www.zgwh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zgwhnews.com

未经过本站允许,请勿将本站内容传播或复制